承順三年十月下旬,大楚帝國召開御前參務會議,這一次的會議主要是進一步完善大楚帝國治下的各行省轄區。
早期的時候,大楚帝國治下不過只有一個楚北,那個時候並沒有設省,等到佔據楚南後,大楚帝國才是陸續設行省。
從最開始的楚行北省、楚南行省,再到江西行省、安廬行省、再到江南行省、浙江行省、福建行省、廣東行省、廣西行省,除了這些已經實際控制的各行省外,大楚帝國還設立有尚未完全控制的各行省。
即川東行省、貴州行省、河南行省、陝西行省、江北行省,這四個行省都是屬於大楚帝國控制了少數地方的地方,比如川東行省,只控制了夔州府東部的少數幾個縣而已。
貴州行省,則是隻控制了貴州東北部的銅仁府。
陝西行省,則是隻控制了部分漢中府東部區域以及西安府的東南部區域的幾個縣。
河南行省也一樣,只控制了南陽府,而且就連南陽府東北角的葉縣、舞陽等地,現在也在明廷,即左良玉控制當中。
江北行省,則是乾脆只有揚州以東的少數幾個鎮子而已。
之所以在這些尚未完成實際控制的地區設立行省,純粹是為了後續工作的方便。
透過先行設立巡撫、布政使等機構,先行摸排當地的各種情況,進行情報蒐集,人員拉攏等,然後等大軍殺過去的時候,直接就可以接管當地的統治。
這一次的御前參務會議,就是進一步明確了各行省的轄區範圍,尤其是劃分安廬行省、江南行省和江北行省、京師應天府之間的區域劃分。
安廬行省,這個脫胎於明廷也剛設立沒多久的安廬巡撫轄區,不過並不轄有河南、江西、湖廣等地的區域,只包含原來南直隸的區域,即池州府、徽州府、寧國府、廣德州、安慶府、廬州府,這是一個橫跨長江南北兩岸的大行省,而且其內也有不少魚米之鄉的好地方,但是也有不少窮地方。
江南行省,則是統轄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雖然看似只有區區四個府,但實際上這是大楚帝國目前所有控制區裡,人口最密集,錢糧最集中,稅收貢獻最大的一個區域。
江北行省,則是包括揚州府、淮安府、徐州、鳳陽府,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後續鳳陽府這個區域過於龐大的府會被進行拆分成為若干個州府;這地方雖然大,但是因為淮河、黃河的緣故,多災多難,農業條件很一般,但是有徐淮揚州的鹽業支撐著,糧食雖然沒多少,但是錢不少。
揚州、淮安清江浦,都是很出名繁華之地。
而這也是為什麼羅志學把鳳陽府和淮安府、揚州府、徐州歸攏到一個行省緣故,就是為了進行平衡,得有富餘地方,也有窮地方,可以相互扶持發展。
最後則是京師應天府,大楚帝國攻佔應天府後,並沒有對這個地方進行改名,因為應天府這個名字,本來就很適合作為京師的,屬於華夏傳統王朝京師專用的名字。
歷史上東擄入關,佔據北直隸順天府後,也沒對順天府改名,基本也是差不多一個意思。
但是,如果不是新王朝的京師或者陪都,那麼一般就不會允許繼續使用類似這種名字的府了,比如楚軍攻佔了承天府後,就把承天府恢復原名安陸府,因為這個承天府是明廷嘉靖的封地,所以才會升安陸州為承天府。
這顯然和大楚帝國沒啥關係,所以直接就改回原名安陸。
以後等大楚帝國殺入北直隸順天府的時候,因為大楚帝國顯然不太可能在這裡設立什麼陪都,這裡更不是羅志學的起家之地,因此也會進行改名。
順天、承天、應天這些特殊字眼的地名稱呼,是不能亂用的。
大楚帝國攻佔應天府後,繼續沿用應天府這個詞,以應天府為京師,而大楚帝國治下的應天府,其轄區和明朝時期沒太大區別,但是把除州、太平府、和州合併其中,大大擴大了應天府統轄的範圍。
實際上,這雖然還稱之為應天府,但稱之為應天省,或者直隸省更準確一些。
而這也是應天府府尹,品級並不是傳統府尹的正三品,而是從二品,和各省巡撫同一級別。
但是目前大楚帝國的應天府府尹夏溫書,前些時候剛獲得了太子少師的頭銜,而這個頭銜是正二品。
因此應天府的行政級別,其實和江南省一樣,都是屬於正二品的級別,雖然這個正二品只是虛銜,但不管怎麼說,也要比尋常行省要高半級。
大體上,算是位於尚書之下,侍郎之上。
大楚帝國透過這一番操作後,把明廷時期的南直隸,分割為直隸應天府、安廬行省、江南行省、江北行省,也就是三省一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當地的控制力,同時又避免了某個省過於龐大。
敲定了南直隸的省區域劃分後,羅志學還未雨綢繆,先設立了一個山東行省,為後續北伐做準備,當然了,現在連一點山東行省的地盤都沒有,因此很多機構都是虛設,已經敲定下來的山東巡撫也是讓農部右侍郎先兼任著……他要正式上任山東巡撫,那還得等明年北伐順利,並且打到山東去再說。
但即便是兼職,也總算是有人了,能夠更好,更方便的進行各種準備工作,比如提前敲定各機構裡的人員,等到正式設立巡撫衙門以及各州府衙門時候,第一時間就能夠抽調適合的人員前往就職。
次日,羅志學還在御前參務會議裡,對省級的行政機構進行了一些細節上的調整,主要是明確了各省左右參政、左右參議的職權。
而大楚帝國的行省機構,和明廷那邊不一樣,其一把手是中央派出的巡撫,品級為從二品,布政使乃是二把手,品級為正三品,然後再設立從三品的左右參政,正四品的左右參議具體分管諸多事務。
其中的左右參政和左右參議,之前的職權不夠明確,掌管諸多事務的參政,權勢不弱於布政使,但是一些沒實際事務負責的參政,連知府都不如。
同時左右參議的品級太低,只有從四品,啥人也管不了……因為各省巡撫衙門下屬的各廳,其廳長都已經是正四品了……各府知府也是正四品。你一個從四品的參議,也沒辦法分管諸多事務了。
既然無法分管事務,那麼掛著這種協助巡撫處理事務的名頭也就不太靠譜了。
而羅志學認為,一個蘿蔔一個坑,既然有了品級,拿了俸祿肯定得做事啊,得發揮出來實際的作用啊。
最後羅志學拍板,廢除左右參議,左右參政;增設從三品的‘參政’,每省設四或五人,位於巡撫、布政使之下,分管或農桑糧儲,或工商經濟,或科舉教化,或交通水利、或治安司法事。
如此,數個參政,布政使、巡撫,加起來大概七八個人構成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統管全省諸多行政事務。
值得注意的是,省督察院、省審判院、省稅務廳屬於獨立機構,和巡撫衙門沒啥關係……他們不歸屬巡撫管。
主要是督察院除了公訴外,主要工作就是監察百官,搞的就是反貪……審判院更不用說,審判桉件的也需要高度的獨立性,所以這兩個司法機構,屬於上級機構自行管轄。
稅務廳就更不用說了,人家稅務部尚書可是參務大臣……連稅務部左侍郎都是協辦大臣。
各地的稅務廳,也是級別高的很,各省稅務廳的廳長都是正三品……也就比巡撫差一點。
而各省督察院的院長、審判院的院長,也都是正三品的品級。
一整個省的話,巡撫是最大,從二品,再過來是布政使以及四個獨立機構的負責人,都是正三品,再過來是四五個參政,從三品。
再過來是巡撫衙門下的各廳廳長、各府知府,正四品。
上述正四品以上的官員,也就構成了大楚帝國治下各省的主要高階官員。
至於各省除了文官外的武將,這個和文官沒啥關係,因為大楚帝國的巡撫可沒有軍事管轄權。
軍方都是自行在各省設立有守備司令部,負責徵兵,構建軍民和諧關係等事務,同時也負責統轄當地的守備軍或當地長期駐防在地方的二線正規軍,負責彈壓地方。
這個長期駐防地方的二線正規軍,其實也是守備軍裡整編而來的。
大楚帝國陸軍一直都是在持續對守備軍進行改制。
畢竟守備軍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當初搞這玩意,就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大量的降兵,而不是真的指望他們能打仗……嗯,哪怕後來守備軍的確是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發揮出來的作用和大楚帝國在他們身上投入的大量錢糧而言,性價格太低。
不管是羅志學還是陸軍高層,都沒想過讓守備軍長時期存在下去。
因此大楚帝國裡的守備軍,一直都是處於動態變化當中。
不斷的接受降兵設立新的守備軍,同時又不斷的進行裁汰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