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明軍也不傻

在九江城郊外的御前戰略會議裡,呂興業海軍少將,代表海軍做出了莊重的承諾:海軍將會竭盡全力,並且有絕對的信心能掩護陸軍登陸湖口,並保障河運安全。

海軍的信心和承諾,讓羅志學以及陸軍方面都很滿意。

對於羅志學來說,海軍的實力能夠增加這麼多,如今掌控長江航道有望,也就不枉費自己在過去的大半年裡多次撥給海軍專項經費了。

而對於陸軍來說,海軍如果能夠幫助陸軍登陸湖口,幫助陸軍運輸後勤物資,那麼也就不枉費陸軍過去大半年裡的諸多支援,甚至咬著牙勻出一部分火炮產能給海軍了。

倒不是說直接把陸軍的野戰炮給海軍,而是讓漢天兵工廠那邊騰出產能生產海軍專用的長管艦炮。

畢竟陸軍的火炮不太適合海軍使用。

以九斤火炮為例子,陸軍的九斤野戰炮,口徑為一百一十五毫米,炮管長兩米,身管倍徑為十八倍,炮管的厚度要更薄一些,縮短炮管長度和炮管厚度,這些都是為了減輕火炮的重量,以做到野戰行軍機動。

而海軍的九斤艦炮呢,口徑一百一十五毫米,炮管長兩米六,身管倍徑二十二倍,炮管厚度也要更厚,尤其是炮管尾部安裝發射藥的地方,為了承受更大的膛壓,厚度是比較厚的,同時因為不用考慮行軍機動問題,因此這種火炮採用的是戰艦上、陸地要塞專用的小四輪低矮炮架。

其實就是明王朝裡的紅夷大炮,屬於典型的長管加農炮,通常用作艦炮、要塞火炮使用。

特點是身管倍徑更大,炮管更厚,更加沉重,同時因為不用考慮機動效能,也就不用過多考慮重量問題,因此也可以採用更加廉價的鐵鑄火炮,而不是需要使用昂貴的銅。

銅鑄造火炮,可比鐵鑄火炮貴多了.

因此,雖然陸海軍裝備的看似都是九斤火炮,但實際上兩者相差極大,漢天兵工廠那邊的火炮廠,對這兩種同口徑,但是不同用途的火炮,那都是分開設立生產線的。

但即便是不同的生產線生產,也需要用到機械裝置以及熟練工人的,這必然會擠佔漢天兵工廠有限產能。

總產能有限的情況下,陸軍方面為顧全大局,也是為了讓海軍協助陸軍攻佔湖口,安慶,打通長江航道,也是付出了一定犧牲的。

要知道,現在陸軍裡大把部隊都還在等著火炮裝備呢。

如今明廷那邊都把紅夷火炮改裝炮架或者乾脆是新鑄造輕便的野戰火炮,然後用於野戰。

這也導致了楚軍所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以前的時候,兩斤半野戰炮就能打的明軍抱頭鼠竄,現在都得上五斤乃至九斤野戰炮了。

並且數量要求也是越來越多。

畢竟,明王朝方面裝備的紅夷火炮一向來都不少,同時明廷這邊的紅夷火炮鑄造水平其實也不低,產量同樣不低。

只是以前的時候,明王朝那邊的將領們沒可學習的物件,搞不懂野戰火炮的特殊炮架,所以一直只能把紅夷火炮當場要塞火炮使用。

如今有了大楚帝國陸軍給他們打樣,讓他們有了可抄襲的物件,所以思路轉變起來還是很快的。

不要懷疑,明廷其實對各類新技術裝備的接受程度很高。

明廷裡的佛郎機火炮、紅夷大炮、鳥銃這三大主力裝備,可都是外來貨,但是明廷方面看到這些好東西后,直接就開始大規模仿製並裝備了。

就連燧發槍人家也接觸過,只是之前歐洲傳過來的燧發槍還是屬於簧輪燧發槍以及早期的撞擊式燧發槍。

造價超高,工藝複雜,不具備大規模裝備的價效比,所以明廷才沒搞……

不說明廷,就算是歐洲那邊雖然現在也很少裝備燧發槍,剛死沒幾年的瑞典古斯塔夫二世,他改革後的線列戰術,使用的還是火繩槍,只是和楚軍一樣,把大口徑火繩槍輕量化,這就是三十年戰爭期間很流行的瑞典風格的火繩槍。

不僅僅瑞典用,其他歐洲國家也陸續仿製並使用,比如英國在內戰時期就廣泛生產瑞典風格的火繩槍用於戰爭。

也就是說,直到現在,歐洲那邊的火槍手們使用的火繩槍,還是以火繩槍為主,至於燧發槍雖然也有裝備,但是數量很少。

歷史上,大概要到十七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陸續解決撞擊式燧發槍的各種技術難題,提高擊發率,降低成本之後,燧發槍才逐步取代火繩槍,但是要徹底取代,那也經歷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

期間十七世紀末的套筒式刺刀的出現,最終徹底奠定了燧發槍的步兵主力武器的地位,排隊槍斃戰術開始徹底橫行歐洲。

縱觀同時期明廷以及歐洲的火槍發展和應用,其實明王朝也沒落後太多。

都是用火繩槍,誰也別說誰的不是……

所以,別覺得人家明王朝就不會學習仿製更好的武器裝備。

人家也不傻的!

只是吧,有時候有了先進裝備不一定就能發揮出來其作用來。

明廷最近大半年,各督撫搞出來不少槍炮,但是還是打不過楚軍,所以有時候,武器也不能決定一切。

有意思的是,這個過程裡大批明軍督撫們搞出來的槍炮都落到了楚軍手裡。

前期楚南戰役裡,大楚帝國陸軍就從明軍手裡繳獲了至少五千支以上完好的新式火繩槍,嗯,也就是仿自楚軍元年式火繩槍的滅賊銃。

此外還繳獲了大概二十多門的兩斤半野戰炮,三門五斤野戰炮,雖然這些火炮都是鐵鑄的野戰炮,但是用處也不小。

最後這些楊嗣昌花費了巨大代價才搞出來的新式槍炮,最終都落到了楚軍手中並裝備。

暫編第四混成團裡所用的火槍和火炮,就是繳獲自楊嗣昌編練的湖廣新標軍的槍炮。

而這一次九江戰役裡,楚軍又繳獲了一大批新式槍炮,這些槍炮也會被直接補充到楚軍各部使用。

這麼說起來,其實明軍的新標軍,對楚軍的擴張還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

至少那幾十門野戰炮和紅夷重炮就是能幫助楚軍緩解不小的壓力。

——

當楚軍之第一軍開始前往湖口,開始打造渡河用的船隻,木筏,為後續渡江強攻湖口做準備的時候。

第七師這支尚未滿編的主力部隊也南下抵達了南康府府治星子城。

只不過駐防此地的明軍早早就得知了九江陷落,守軍幾乎全軍覆滅的訊息,駐防此地的八千多明軍也只是普通的營哨兵,其中不少還是徵召來的民夫青壯。

對於來勢洶洶的楚賊,他們根本就沒有頑抗的心思。

在第七師抵達星子城前夕,駐防該城的明軍就已經主動撤退了,部分乘坐船隻過湖泊,然後前往湖口,不過更多的還是一路向南退卻。

第七師殺到星子城的時候,城內只剩下數百老少殘弱,而且他們根本就沒有抵抗,在楚軍剛到呢,就主動開啟了城門投降。

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星子城,卻是沒讓第七師的師長黃祥斌少將高興……

因為進城後發現,提前退走的明軍把城內官倉的糧食以及金銀等都搬空了,毛都沒給他剩下一根。

雖然說還是會透過肅清作戰,針對頑抗士紳的抄沒,針對糧行進行強制性的平價徵用等措施獲得錢糧,但是這也無法挽回被明軍帶走的那些錢糧啊。

就是不知道第一騎兵旅到那裡了,如果抵達了德安一帶的話,說不準能攔截到星子城逃走的明軍。

第一騎兵旅和第七師雖然是一起南下,不過卻是兵分兩路。

第一騎兵旅是直接走平坦大道,從九江城直接南下,走的是廬山西邊的平原地帶,最後一路前往德安,為的就是快速殺到德安,在德安城的明軍反應過來之前攔住他們潰逃或其他明軍對此地的增援。

當然更加重要的還是這地方比較平坦,適合騎兵作戰。

而第七師嘛,則是繞道廬山東面,沿著鄱陽湖岸邊南下星子城。

主要是南康府府治星子城比較特殊,它和九江之間隔著一片大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廬山。

大軍要從九江往廬山的話,繞道西邊路途太遠,繞道東側要近一些,因此第七師走的是廬山東側一線。

這因為繞路,加上道路也不算好走,所以這才給了星子城的明軍有充足的撤退時間。

但是,這些明軍最終也沒能逃走……

因為他們在距離德安城大概十里外,也就是博陽河西北岸剛好遇上了第一騎兵旅……

五千多明軍營哨兵,面對上千王瞎子親自率領的精銳騎兵,那結果是不用說的。

他們除了原地駐防死守外,根本就沒有其他辦法,屬於典型的打不過走不了。

而且原地防守也是麻煩的很,因為人家第一騎兵旅轉身就拿出來了好幾門兩斤半野戰炮對著他們的營地進行炮擊。

如此煎熬了兩天後,等到第七師也跟上來後,這五千多明軍的下場就已經徹底註定了。

頑抗一番,死傷了數百人後,剩下的四千大幾人突圍無望之下被迫投降,順帶著還把他們之前從星子城裡帶出來的大批錢糧交了出來。

而這個過程裡,一河之隔,距離只有區區十多里的德安城內的數千明軍,從頭到尾都沒出來過!

星子城撤出來的明軍統帥,副將溫廷鍇對德安城內的友軍坐而不動,堅決不救援的行為憤怒無比。

投降當天,他就主動投誠,表示要為大楚帝國效力了,而且還說大楚王師要攻打德安的話,他溫某人願意率軍當前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eku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